为什么高压系统中性点需要通过消弧线圈接地?
为什么高压系统中性点需要通过消弧线圈接地? 对于10kV电网,当整个系统的电容电流超过20A时,应安装消弧线圈。 对于以电缆线路为主的10kV电网来说,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接地点会流过整个系统的接地电容电流,使得电流比较大,往往会在接地点燃起电弧, 造成电弧过电压。 如此一来,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将进一步升高,导致一些薄弱绝缘环节损坏,可能导致两点或多点接地短路,导致停电。 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通常在中性点连接一个电感线圈,这样当单相接地时,接地点就会有感性分量电流。 该电流将抵消原系统中的电容电流,可以有效减少流过故障点的电流。 电流将电弧熄灭,因此这种电感线圈称为消弧线圈。 当系统中使用消弧线圈时,单相接地时的电流分布会发生显着的变化。 因为连接消弧线圈并将接地点接地后,电容电流的大小和分布与未连接消弧线圈时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接地点增加了电感分量电流。 消弧线圈电感分量的电流是对故障点产生的电容电流的一种补偿。 根据该电流对电容电流补偿程度的不同,消弧线灯可分为全补偿、欠补偿和过补偿三种补偿方式。
全面补偿。 这是最好的补偿方式吗? 单纯从消除故障点电弧、避免电弧过电压的角度来看,这种保护方式是最好的。 但从操作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有严重的缺点,因为完全补偿时,是电感与三相接地电容50Hz交流串联谐振的条件。 这样的话,如果运行正常的话。 如果电源中性点与地之间存在电压偏移,就会发生串联谐振,线路上会出现很高的谐振过电压。 事实上,架空线路的三相对地电容并不完全相等。 正常工作时,它们位于电源中性点和地之间。 当出现电压偏移时,就会出现零序电压,使串联谐振电路中产生较大的压降,从而使电源中性点与地之间的电压严重升高。 这是不允许的,因此不能在实践中使用。 但欠补偿法补偿后的接地点电流仍为容性,仍然无法避免上述问题,因此一般不采用该方法。 过补偿后的剩余电流是感性的。 这样就不会出现串联谐振的过电压问题,因此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这种情况下要小心。 首先,无法利用电源方向的差异来识别故障线路。 其次,由于过补偿程度不大,很难像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那样利用零序电流大小的差异来寻找故障线路。